在孩子的養(yǎng)育過程中,父母是安排好一切瑣事,還是讓孩子學會親力親為?
事實上,獨立自主的孩子更能在社會立足;渴望獨立也是他們的天性。
父母要懂得放手,傾聽孩子選擇,鼓勵并相信他們。
這樣,孩子才能學會獨立,在人生道路走得更遠。
獨立性也是個性的一種彰顯,不同的人生經(jīng)歷更能體現(xiàn)生命的價值。
獨立性更需要從小培養(yǎng),防止孩子成為過分依賴成人,心智、能力永遠長不大的人。
他還是個孩子?
一男子因使用假駕照被罰款5000元和拘留15天,父母卻質問交警:
“你們太過分了!他還是個孩子,才31歲!為什么罰那么重?”
31歲還是個孩子?還這么理直氣壯?是有多可笑。
兩小兒辯日
其實早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我們歷史上就有過和獨立思考有關的記載?!读凶?middot;湯問》中有一則文言文叫“兩小兒辯日”。
孔子向東游歷,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,便問是什么原因。
一個小孩說:“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近一些,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。”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些,而中午時離人近些。
一個小孩說:“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,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,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?”
另一個小孩說:“太陽剛出來時有清涼的感覺,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,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?”
一件簡單的事情,涉及到的三個人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這種獨立表現(xiàn)在思想的獨立,兩個孩子的獨立思考在于善于觀察,執(zhí)著探究、大膽質疑。
愛與自由
人的成長必須擁有兩樣東西,一樣是愛,一樣是自由。
孫瑞雪老師告誡父母們:你以為你愛孩子,你想象你可以愛孩子,你認為這就是愛孩子,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。
讓我的愛,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,而又給你,光輝燦爛的自由。
——泰戈爾
當孩子哭時我們應該做什么
第一步:容許孩子有情緒,容許孩子哭;
第二步:給情緒命名;
第三步:分析情緒背后有什么。讓孩子把那個情緒說出來(或者我們試著幫孩子說出一些)。
這三步是準許孩子做自己情緒的主人,情緒就會發(fā)展,走向理性。
當孩子沒有感覺的時候,我們不斷地強制孩子,教給孩子東西,有的人話還特別多;
當孩子處于某種感覺中的時候,我們不但看不到機會,反而打擾他,把他的感覺破壞掉。
兒童內(nèi)在的觀察和感覺,就在這種強制過程中喪失殆盡了。
不抹殺個性
我們的教育一不小心就在抹殺個性。
實際上在心理學界有一個共識,這個共識就是個性跟創(chuàng)造力是畫等號的。因此人的整個培養(yǎng)過程應該是一個個性的培養(yǎng)過程。
但是我們往往把這個個性給理解錯了,認為調皮、搗蛋、胡思亂想的人才富有個性。
其實不是的。有個性的人是指在思維上、在整個生存狀態(tài)上跟別人不一樣。
為什么兒童喜歡重復做一件事
兒童的感覺、思維、智力、思想的最初發(fā)展需要的時間比較多,而且需要多次重復。
蒙特梭利說:“如果反復進行練習,就會完善兒童的心理感覺過程,反復練習是兒童的智力實操。指導教師必須引導孩子從感覺走向概念,從具體到抽象,到概念之間的聯(lián)系。”
如果孩子犯錯時,你拉著她的手說“媽媽愛你,這個事情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。”這是愛;
如果你的工作壓力過大,產(chǎn)生無法抑制的情緒時你說“媽媽現(xiàn)在有點不開心需要自己調整一下,但是這壞情緒跟你沒有關系,是因為媽媽的工作。”這也是愛。
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都傳遞著愛,我們要學會更多表達愛的方式:
尊重孩子,和孩子手拉著手,讓他站在你們中間;
給孩子一個擁抱,感受他們把頭埋在頸部的感覺。
生命就是在這點點滴滴的愛中造就出來的,你的孩子長大后怎么樣,依賴于這些生活的細節(jié),而不取決于你大腦中的愿景。
愛和自由,愛是自由的前提,自由的結果是獨立。
允許孩子自由地活動、摸索、感覺,他就會慢慢成長、獨立。
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,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著不同的生命體驗。
孩子終究要長大成人,離開父母的庇護,獨自面對豐富多彩又紛繁復雜的人生境遇。
人離不開同類的幫助,但更要具備獨立的生存能力,自助者方能人助。